Google

笔记分类

显示标签为“arm”的博文。显示所有博文
显示标签为“arm”的博文。显示所有博文

2009年4月19日星期日

准备安装qte/Qtopia所需要的软件

准备安装Qtopia所需要的软件

◆ Qtopia 1.7.0;

◆ Tmake 1.11 (编译Qtopia时要用到) ;

◆ Qt/Embedded 2.3.7(Qtopia 1.7.0是基于该开发平台上开发的);

◆ Qt 2.3.2 for X11(在X11环境下使用其虚拟帧缓冲);

这里要注意几个软件版本的对应关系,上面是我使用的版本,虽然很旧,但是可以安装。

X,X11,XFREE,WM,KDE,GNOME等之间的关系

很多LINUX初学者分不清楚linux和X之间,X和
Xfree86之间,X和KDE,GNOME等之间是什么关系.常常混淆概念,我想以比较易
于理解的方式说明一下X,X11,XFREE,WM,KDE,GNOME等之间的关系.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可能存在错误,请高手指正.
一,linux本身没有图形界面,linux现在的图形界面的实现只是linux下的应用程序实现的.
图形界面并不是linux的一部分,linux只是一个基于命令行的操作系统,linux和Xfree的关系就相当于当年的DOS和
WINDOWS3.0一样,windows3.0不是独立的操作系统,它只是DOS的扩充,是DOS下的应用程序级别的系统,不是独立的操作系统,同样
XFree只是linux下的一个应用程序而已.不是系统的一部分,但是X的存在可以方便用户使用电脑.WINDOWS95及以后的版本就不一样了,他们
的图形界面是操作系统的一部分,图形界面在系统内核中就实现了,没有了图形界面windows就不成为windows了,但linux却不一样,没有图形
界面linux还是linux,很多装linux的WEB服务器就根本不装X服务器.这也WINDOWS和linux的重要区别之一.
二,X是协议,不是具体的某个软件:
X是协议,就像HTTP协议,IP协议一样.这个概念很多初学者甚至学习LINUX有一定时间的人都混淆,一个基于X的应用程序需要运行并显示内容
时他就联接到X服务器,开始用X协议和服务器交谈.比如一个X应用程序要在屏幕上输出一个圆那么他就用X协议对X服务器说:喂!我需要在屏幕上画一个圆.
X应用程序只负责告诉X服务器在屏幕的什么地方用什么颜色画一个多大的圆,而具体的"画"的动作,比如这个圆如何生成,用什么显卡的驱动程序去指挥显卡完
成等等工作是由X服务器来完成的.X服务器还负责捕捉键盘和鼠标的动作,假设X服务器捕捉到鼠标的左键被按下了,他就告诉X应用程序:亲爱的应用程序先
生,我发现鼠标被按下了,您有什么指示吗?如果X应用程序被设计成当按下鼠标左健后再在屏幕上画一个正方形的话,X应用程序就对X服务器说:请再画一个正
方形,当然他会告诉服务器在什么地方用什么颜色画多大的正方形,但不关心具体怎么画--那是服务器的事情.
那么协议是需要具体的软件来实现的,这就是下面我要讲的:
三,X和XFree86的关系.
有了协议就需要具体的软件来实现这个协议.就好比我们有了交通法规就需要交警去根据法规维护交通秩序一样.Xfree86就是这样一个去根据法规实
现协议的"交警".他按照X协议的规定来完成X应用程序提交的在屏幕上显示的任务.当然不仅仅是某个特定的交警才可以去维护和实现这个法规,比如还可以由
交通协管员来实现交通法规,必要的时候警察也可以介入,当然前提是他们都要懂得交通法规,也就是要懂得协议.所以实现X协议的软件也并不只有
XFree86,XFree86只是实现X协议的一个免费X服务器软件.商业上常用MOTIF,现在还有XORG,还有很多很小的由爱好者写的小的X服务
器软件.甚至可以在WINDOWS上有X服务器运行,这样你可以在linux系统上运行一个X应用程序然后在另一台windows系统上显示.多么神奇.
你可以用google找到这样的X服务器软件.只不过在LINUX上最常用的是XFree86.(现在的linux发行版都用Xorg了)顺便说一句,苹
果电脑的图形界面用的也是X协议,而且被认为是做的最好的X协议图形界面,并且他对X协议的实施是做在系统内核里的,所以性能明显好很多,这就是为什么很
多大型三维图形设计软件都是在苹果平台上的原因.
为了便于理解拿HTTP协议来比较:
协议是HTTP (hyper text transmission protocol)
实现这个协议的常用服务器有:apache IIS 等
请求这些服务器传输文件的客户有:IE ,MOZILLA ,NETSCAPE等.
协议是X
实现这个协议的常用服务器有Xfree86 ,Xorg ,Xnest等
请求这些服务器来完成显示任务的客户:所有的X应用程序.
只不过HTTP协议的服务器和客户端通常都在两台不同的电脑(服务器和客户机)之间来实现,所以一般人对这个比较容易理解.而X协议的服务器和客户
端程序通常在同一台电脑上,因此很多用户都感到对此很难理解.既然是协议,那么肯定和平台无关的,因此可以让X应用程序显示在任何装有X服务器的远程计算
机上.甚至显示在装有Xnest服务器的windows系统上.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,X应用程序都用本机的X服务器,然后X服务器将显示结果输出到本机
的显示器.这也是很多人不理解X是一种协议的原因.
四,X和X11R6又是什么关系?
不知道初学者有没有注意到/usr/X11R6这个目录,这是XFree的默认安装目录
X11R6 实际上是 X Protocol version 11 Release 6
(X协议第11版第六次发行)的意思,就是说目前用的X协议是第11版的,然后经过了6次小的修正.不同版本的X协议是不能通信的.就象我们现在IPV4和IPV6不能通信一样,不过不用担心,现在的X服务器软件和X应用程序都遵循X11R6.
另外XFree86 3.3.6 XFree86 4.3.6 等这些版本是实现X协议的软件XFree86的版本号.这是初学者经常高混淆的概念.
协议版本和实现协议的软件的版本--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你分清楚了吗?
五,X服务器和WM(window manager 窗口管理器)之间是什么关系.
平时大家起动图形界面是怎么启动的呢?
如果你是一开己就进入图形界面那就太遗憾了.应为你错过了了解X服务器起动过程的好时机.不过没关系.你打开一个XTERM输入:
init 3
就可以安全的回到字符界面.
好了,等做完以下实验你就完全明白X和WM(window manager 窗口管理器)之间是什么关系了.
先输入以下命令:
#startx
起动图形界面,你看到的是一个和平时使用一样的完整的图形界面操作环境.
你可以最大化,最小化,移动,关闭窗口等.
按ctrl+alt+backspace反回字符界面.
输入:
#xinit
再次启动图形界面,你看到了什么,你看到一个XTERM.而且不能移动.但是你可以在这个XTERM中输入命令打开X应用程序,如果我输入:
#mozilla
打开浏览器,你看到的浏览器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?他在屏幕中间,不能移动,不能最小化,不能最大化,没有边框.
为什么同样一个X应用程序会有这样的不同呢?因为我们用startx起动图形界面的时候同时也启动了一个WM(即窗口管理器),如果你用KDE就起动了KDE,如果你用GNOME就起动了GNOME.但是你用xinit起动图形界面的时候却没有起动WM.
现在你明白窗口管理器的作用了吗?他的作用就是最大化,最小化,移动,关闭窗口等.而这些不是X服务器来负责完成的.
如果你用xinit起动图形界面并在xterm中输入twm,看看会有什么?
xterm被加上了一个边框,你可以通过这个边框移动,最大化,最小化这个xterm,twm就是XFree86中自带的窗口管理器,是一个比较简陋的最简单的窗口管理器,但是他具有窗口管理器的全部特征.
如果你不输入twm而输入gnome-session就可以起动GNOME
或者输入startkde起动KDE.
通过以上的实验你就可以清楚的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.
六,关于KDE和GNOME
KDE和GNOME是LINUX里最常用的图形界面操作环境,他们不仅仅是一个窗口管理器那么简单, KDE是K Desktop
Environment 的缩写.他不仅是一个窗口管理器,还有很多配套的应用软件和方便使用的桌面环境,比如任务栏,开始菜单,桌面图标等等.
GNOME是GNU Network Object Model Environment 的缩写.和KDE一样,也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综合环境.
另外在其它UNIX系统中,常常使用CDE作为这样一个环境.
其它的小型窗口管理器有:
window maker,after step,blackbox,fvwm,fvwm2,等等都是常用的优秀窗口管理器.REDHAT9中有
window maker 但是默认不安装,大家可以装来试试.只要xinit再wmaker&就可以用windowmaker了.
七,linux图形界面层次关系总结
linux本身-->X服务器窗口管理器(综合桌面环境)-->X应用程序.
转自:http://bbs2.chinaunix.net/thread-1234931-1-1.html

2008年11月20日星期四

安装arm-elf-gcc交叉编译环境

1.3、安装arm-elf-gcc交叉编译环境。
1.3.1
以ROOT身份进入ubuntu8.04, 将arm-elf-tools-20040427.sh拷贝到 /usr/src 目录下
1.3.2
给arm-elf-tools-20040427.sh增加可执行权限:chmod 755 arm-elf-tools-20040427.sh
1.3.3
执行 ./arm-elf-tools-20040427.sh

提示错误:

tail: 无法打开“+43” 读取数据: 没有那个文件或目录。
gunzip: stdin: not in gzip format


解决办法
tail -n+43 arm-elf-tools-20040427.sh >> 1.tar.gz
tar zxvf 1.tar.gz
这样子你会得到一个usr的文件夹。。
然后: cp -R usr /

如出现提示无法覆盖/local/man,
如下操作:
cp -r usr/local/man /usr/share/

查看 /usr/local/bin 目录下应该有 arm-elf-gcc等文件。
这样我们在宿主机里的交叉编译环境安装完成了。

1.3.4添加交叉编译器的路径:export PATH=$PATH:/usr/local/arm-elf/bin

2008年11月19日星期三

arm-linux-gcc和arm-elf-gcc的区别

arm-linux-gcc是针对arm + linux的开发环境的,kernel使用的是linux,不是uclinux,arm是有硬件MMU的。

而arm-elf-gcc是针对no MMU arm + uclinux的开发环境,kernel使用的是uclinux,硬件是廉价的无MMU的arm芯片。

下载地址:http://ftp.arm.linux.org.uk/pub/armlinux/toolchain/

http://opensrc.sec.samsung.com/download.html

2008年11月5日星期三

U-boot移植

uboot官方下载地址: http://www.icdev.com.cn/batch.viewlink.php?itemid=1694
1 )在网上下载一个 u-boot 源代码,我用的是 1.1.2 版本的,最新的应该是 1.1.4 的吧,其实差不多,那就像我那样下载一个 1.1.2 版本的吧。 把源文件解压,这个应该不用说了吧,学过 linux 的人应该会,不会的话我想你继续做下去也困难,那就先装个 linux 用下吧(我用的是 RedHat 的, 哦对了,编译程序是需要 gcc 编译器的,所以安装方式一定要选择工作站哦 ^_^ )。好了,解压后你发现在 u-boot.1.1.2 目录下有 Makefile 这个文件吧?让我们看看它里面的内容,最简单的方法就是 vi Makefile 了。我们要看的是它选择的是哪一个交叉编译器。可以看到这一项:
ifeq ($(ARCH),arm)
CROSS_COMPILE = arm-linux-
看到吧,也就是说这里所用的交叉编译器是 arm-linux-gcc 了,( u-boot 默认是用这个的,也有用 arm-elf-gcc 的,网上有个工具包 arm-elf-tools-20030314.sh, 我试过用它来编译,没有问题,顺便提一下, arm-elf-gcc 是用来编译 uClinux 内核的 工具来的)那你就下载一个 arm-linux- 的交叉编译器吧,我是在网上下载 cross-2.95.3.tar.bz2 这个文件,然后解压得到 2.95.3 版本的交叉编译工具的,具体设置如下(参考网上资料):
2 )在宿主机上建立 arm-linux-gcc 交叉编译环境
在 RedHat Linux 系统下以 root 用户登录,
将 cross-2.95.3.tar.bz2 文件复制到 / 目录下,
安装:
# tar jxvf cross-2.95.3.tar.bz2
这个命令会在你的 /usr/local/arm/2.95.3 目录下安装 arm-linux-gcc 交叉编译程序,
然后在 PATH 变量中添加一项: /usr/local/arm/2.95.3/bin.
[root@localhost root]# export ATH=/usr/local/arm/2.95.3/bin:$PATH

把 PATH=/usr/local/arm/2.95.3/bin:$PATH 添加到 /ETC/bash_profile 文件中
或者
在 /etc/bashrc 文件中添加一项 :
export PATH=/usr/local/arm/2.95.3/bin:$PATH
测试:
把终端关闭,重新打开后执行如下命令:
# arm-linux-gcc –v
好了,建立好交叉编译环境后可以试着编译 u-boot 了

这里提几个注意点:
1. 不可用 winRAR 解压 u-boot-1.1.2.tar.bz2 或 u-boot-1.1.2.tar.gz 这种文件(就个可能新手会犯,一般熟悉 linux 命令的人应该都不会这样做吧,在此还是要提一下)
2. 可能下载的文件有一些中间文件会阻碍编译的运行,所以在编译前最好来个彻底清除,在 u-boot.1.1.2 目录下运行命令: make distclean (其实这个命令在 Makefile 文件下就有)我当时为这个问题郁闷了很久,希望你们不会像我这样 ^_^ ) ;
3 ,有些人为了方便想在 cygwin 下编译,但是经常在网上看到在这个虚拟平台下编译有很多的问题,要配置的东西也多,而且好像我用过那个 vi 没有 linux 环境下的好用,所以最好还是不要用这个软件了吧,如果你真的离不开 windows 的话可以像我这样装个虚拟机,在虚拟机下再装 linux 的系 统,具体参考这个网站): http://fedora.linuxsir.org/doc/vmware/
3 )好了,现在开始测试你的交叉编译器搞好没有。在 u-boot. 1.1.2 目录下执行如下命令:
1)Make distclean ( 再次强调 )
2)Make B2_config( 随便再个现成的试试 ^_^)
3)Make ( 没错的话应该会生成 u-boot.bin 文件,发生错误的话也不怕,只要细心看一下哪里错就行了, gcc 碰到错误后会退出编译,所以可以一个个错误来 改,一般的问题都是没找到编译器(可能你没装或者装的不对,例如人家用的是 arm-linux- 而你装的是 arm-elf- ,如果你装了的话看看你的环境 变量设好了没有,前面有讲,如果不关编译器的事的话那就再看看,一般是文件的后缀不对,有些文件后缀是大写的,例如 start.S 但是如果你的是 start.s 小写的话那当然找不到(解决方法很,把它改成大写就行了)。细心看吧,不用怕,它都有注明路径,很容易可以找到的) )
如果以上步骤都无误的话那么恭喜你,你的交叉编译环境可以用来编译你的 u-boot 源代码了,可以开始以下阶段。

3. 移植:
说时迟那时快,现在开始移植工作 ( 以下是我一步步重新做一遍,力求说得详细点,感谢我吧 ^_^)
我以 B2 板子的程序做为模板来做 .
#cd u-boot- 1.1.2
#cd board
#cp -R dave myboard ( 这是我取的板子名字,可以换上你的,但是后面的也要跟着来换哦 ^_^)
#cd myboard
#mv B2 myboards 3c 44b0 ( 自己取个板子名 )
#cd myboards 3c 44b0
# mv B2.c myboards 3c 44b0.c
修改 myboards 3c 44b0 里面的 Makefile, 把 B2 改成 myboards 3c 44b0 ,编译时如果报的其它类似找不到 B2 的错误也是把相应的 B2 改成 myboards 3c 44b0 来处理。

arm学习中需了解的一些名词

操作系统内核 Kernel
  Kernel 操作系统内核 操作系统内核是指大多数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。它由操作系统中用于管理存储器、文件、外设和系统资源的那些部分组成。操作系统内核通常运行进程,并提供进程间的通信。下面列出了它的一些核心功能:
  事件的调度和同步。
  进程间的通信(消息传递)。
  存储器管理。
  进程管理。
  输入输出例程的管理。